服务机器人如何抓住市场引爆点



在2012年前后的无人机市场,彼时无人机的市场研发多集中在军用、工业等领域,研究者多半是大学和科研机构,消费级市场几乎缺少被看好的理由,却最终跑出了大疆这样的现象级独角兽。对照无人机和服务机器人的进化轨迹,服务机器人并不缺少出现下一个大疆的可能,至少可以梳理出四个可以参考的经验:
1、抓住市场的引爆点。2010年法国Parrot公司推出了首架航拍四轴无人机,加上GoPro的逐渐流行,一些航拍爱好者开始将无人机和运动相机搭载使用,却容易在飞行过程中出现画面摇晃的现象,大疆的崛起正是抓住了这一市场引爆点。
服务机器人市场不乏同样的引爆点,比如在酒店、餐厅、KTV等服务机器人经常出现的场所,比人机交互更容易撬开市场需求的恰恰是室内配送,特别是KTV这样对酒水配送存在刚需的场景里,是否可以用机器人替代服务人员?事实也是如此,一家名为优地科技的机器人公司在KTV市场有着近100%的市场份额,秘诀正是推出了载重能力强且支持室内无人驾驶的配送机器人。
2、解决“简单”的问题。大疆所解决的用户痛点并不复杂,甚至说只有“航拍”的痛点,然后围绕这一“简单”的问题不断优化飞行控制系统,后续则陆续出现了森林巡防、线路维护、交通疏导、应急救援、体育比赛判罚等诸多应用。
服务机器人市场却是“贪大求全”的真实写照,一款迎宾机器人既要有语音交互、肢体动作、自动驾驶等功能,也要在人脸识别、娱乐互动等方面见长,似乎越多的功能越能满足客户的需求,结果往往适得其反。同样的道理,优地科技之所以可以攻下KTV、酒店和餐厅市场,本质上还是在围绕“室内配送”进行深耕,诸如产品的持续迭代、研发电梯控制解决方案等等。
3、市场需求上的留白。与无人机航拍类似,现阶段的服务机器人也处于“轻需求”的层面,不足以完全取代人工,乃至产品自身仍存在一些悬而未决的技术痛点。那么,聪明的创业者绝非是乐于造概念的一派,而是学会管理客户需求。
机器人配送就是一个直接例子,在京东、美团等互联网巨头的设想中,机器人替代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几乎是既定事实。可在5G技术尚未普及,道路自动驾驶技术还没有大规模落地的情况下,室外配送仍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。尽管室外配送的应用市场是室内的2—3倍,直接主打室外配送的卖点,多半会吃客户的闭门羹,以至于可能在需求大规模爆发时失去入场券。
4、多元化的商业模式。除了刚需、技术等硬性门槛,服务机器人单一的商业模式可以说是商用的最大制约因素,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产品定价,加上高昂的后期维护成本,算得清经济账的客户,多半会将一些鸡肋的服务机器人拒之门外。
所幸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多元化的商业模式,比如塔米智能开始尝试机器人的租赁模式,以降低客户的进入门槛;优地科技的优小妹三代搭载了大屏和双开抽拉式门,与全球知名酒商达成广告合作;优必选借助教育机器人向教育上下游产业链渗透……
在市场需求大规模爆发前,找到合理的商业模式将是成为现象级独角兽的不二法门,就像大疆把目光从无人机本身的平台,逐步移向建立在飞行器平台上的增值应用。
上一篇:赛道不拥挤,服务机器人急需找到刚需的场景 下一篇:让机器人真正为人类利益服务